内容页搜索

一、蚕室

自古,吴江县蚕农在家中养蚕,蚕室设在住宅内。

民国9年(19206月江苏省立育蚕试验所《关于吴江县育蚕调查报告》载:“蚕室,以住家并作蚕室,并无地板、气窗……”。民国13年春起,吴江县部分地区蚕农联合建立稚蚕共育室,蚕室条件得以改善。民国15年春,开弦弓村蚕丝改进社新建蚕室8间。

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,随着农业合作化,特别是人民公社推广集体蚕室养蚕,吴江县“蚕室、住宅兼用”状况得以彻底改变。集体蚕室利用公共祠宇、空闲民房等适当改造、扩建以符合加温、补湿、通风、采光和换气等要求。

1964年春,震泽、八都公社集体蚕室采用炕床育小蚕,炕床下烧火加温,炕床上置小蚕架,放小蚕匾,饲养小蚕。

1970年起,全县继续推行炕床育,并发展为炕房(将整个蚕室砌成炕床式蚕房)育,即一二龄时使用炕床,随着蚕体长大,扩大为炕房,保温保湿效果提高,更适合桑蚕生理需要。一般以生产队为单位建造炕房12间,蚕室34间,并配备充裕的蚕具,贮桑室、上簇室大部分与蚕室兼用。1979年,全县有集体蚕室13840间,炕房3295间。如庙港公社有蚕室938间,炕房348间;屯村公社五七大队有蚕室35间,炕房4栋。

1980年,吴江县推广大蚕大棚育,即在室外搭建大棚饲养大蚕。1982年,县为分户养蚕稚蚕共育难的问题,在盛泽、坛丘、平望、梅堰、横扇、湖滨、八坼、菀坪、屯村、莘塔、芦墟、北厍、金家坝、黎里公社,共新建生产队炕床178只,共补助经费11300元。1983年,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稚蚕共育一般是以集体经营时共育室所在地的蚕桑专业户、重点户、科技示范户为主体,吸收周围养蚕户参加,借用或租用原集体所有的蚕室、蚕具进行。1984年,放宽政策,增加蚕桑大户生产用房占地面积。19874月中旬,吴江县在南麻乡召开“狠抓小蚕共育现场会”,发动各乡镇突击修建炕床。1989年,震泽镇把炕床育当作夺高产的主要措施予以重视,一方面采取经济补助办法,按每只小炕补贴10元,每只大炕补贴100元的办法鼓励建炕。是年,全县共新建标准大炕床18只,小炕床162只,新老大小炕床总数为1100只。

1990年,全县有大炕床49只,小炕床3662只,小蚕饲育箱457只。1991年春,震泽镇继续实行共育补贴政策,新建大炕床每只补贴500元,小炕床每只补贴20元;全县新建高标准大炕床26只,小炕床2629只。1993年春,全市共建大炕房66间,小炕床1699只,饲育箱1618只,地火龙2170只。1995年,市、镇蚕桑丰产示范方桑园1104户蚕农共有大炕房14只,小炕房179只,地火龙95只,天火龙59只,饲育箱123只。

2000年,全市市镇蚕桑示范方桑园(855户农户)共有大炕房17只,小炕房48只,自动化电加温器27套,管道煤炉32只,小蚕饲育箱64只。小蚕饲育箱为用热水加温,箱内置小蚕架,放小蚕匾。2004年,吴江市与苏州市蚕桑技术指导站联合投资6万元,在平望、盛泽镇建设3个设施先进的养蚕大棚,总面积1236平方米,大棚为3米竖管拱顶结构,楔糟式饲育立面,两侧自动闭启,多种材料覆顶,具有遮阳、挡雨、通风功能,用以扶持张虎荣、钮月康两个养蚕大户,改变了常年来大户养蚕房屋面积不足、张产不高的发展瓶颈。19862005年,“炕床育”形式有地火龙的大炕房、地火龙的小炕房、管道煤炉小炕房、管道油桶小炕房等。2005年,引进苏州市资金100万元,在平望、盛泽、七都、震泽镇新建10个设施先进的养蚕大棚,总面积2250平方米,新培育养蚕大户8户。至2012年,个体经营蚕户,条件好的建有小蚕专用蚕室,条件不允许的则用塑料薄膜等材料在住房内围出一小间作小蚕室;大蚕室一般选用住房客堂间。

二、蚕具

吴江境内传统蚕具主要有蚕架、蚕匾、蚕网、给桑架、蚕筷、叶篓、蔟箔、栈条、草荐、切桑板、叶筛和切桑刀、叶墩、地蚕凳、贮桑缸、火缸、火钳及易耗品如芦帘、糊匾纸、棉纸、防干纸、尼龙薄膜等。随着养蚕方法的科学化、简易化、省力化,蚕具不断得到革新和发展。下面主要介绍蚕架、蚕匾、蚕网、蚕台、小蚕饲育箱等。

(一)蚕架

古称蚕植等,俗称蚕台,是由蚕槌、蚕椽组建而成。用于搁置蚕箔、蚕篚、蚕盘等。蚕槌是在蚕室内竖起的柱子,蚕椽是架在柱子上的横木条。宋代,蚕架为长方形,立蚕槌4柱,高2米,横档810层。清代,蚕植多为三角形,《蚕桑辑要》载:“植皆三角形,用三木作柱,高各八尺,中设档九层,相悬各八寸,令可容筐进出,前档长六尺,后档长三尺。前档木之中俱平镶一短榫,各长四寸;后档木之头,各裁成榫口,凑于前档木之短榫上。中穿一孔,用竹钉绾住,可使转移折叠。小蚕用小植,高四尺余,阔亦四尺,档用五六层,可置床帷之内。适于安插大或小圆匾用。”

新中国成立后,吴江蚕户多用木结构的三角蚕架,主要以3根圆木或方木为支撑,在上、中、下部位通过灵活联结,形成简易梯形蚕架,高约2米,中设档79层,每层各插圆形蚕匾1只,每张蚕种需3只蚕架。2000年,吴江市应用“人”字形蚕架,推广大蚕斜面立体育。三角蚕架适于家庭养蚕,至今仍沿用。

(二)蚕匾

宋代前后,吴江蚕农普遍用蚕箔、蚕篚、蚕盘饲蚕,它们形状有圆形、椭圆形、长方形3种。清代后三角蚕架多用竹子编织圆形的蚕箔,有蚕匾和蚕筛两种,吴江称蚕匾为蚕笪(音),多数沿用圆形蚕匾,直径一般在1.4米及以下,尺寸不等,边高在1015厘米。蚕筛使用前要糊纸,使疏眼不漏蚕,养蚕结束后将所糊纸洗去,投资较省。这种竹制圆形蚕匾一直在沿用。

(三)蚕网

蚕网有小蚕网和大蚕网两种。清《蚕桑辑要》载:“网绩麻为之,如鱼网之制,视筐大小。网眼有疏密,蚕小宜密眼,大宜疏眼。”蚕网主要用于除蚕沙,又可用作提青分批,大蚕网还可用作捉熟蚕上蔟。

20世纪50年代,13龄蚕的蚕网用棉线经机械织成后再涂以猪血,呈长方形,长约60厘米,宽约40厘米。大蚕网用麻皮人工织成,长方形,长约100厘米,宽约60厘米。60年代,统一对蚕网配备数量提出要求,张种需配备小蚕网1520片,大蚕网5060片。80年代,蚕网大多改用尼龙线制作。蚕网一直沿用到今。

(四)蚕台

20世纪6080年代,吴江县为增加大蚕饲养面积,简易的蚕室立体蚕台逐渐普及,以替代传统地蚕饲育。蚕台大都依墙壁而立,长短视房屋而异,用圆木或毛竹搭成长26米不等,宽11.2米的框架,上置平铺物料可用芦帘、竹片、木板等,形成简易平台,层数视饲养量和蚕室高矮及蚕匾数量而定。此外,还有室外养地蚕和“室外棚架平台育”。

20世纪90年代中期,为稳固蚕台,部分蚕区用钢管代替立架的圆木。

2002年,吴江市投入1万元,改进制作立体多层平台育蚕台,共推广45套,并在震泽镇召开现场会,进行宣传发动,使省力化养蚕得到新的突破。2003年春,为适应省力化、规模化养蚕和扩大大蚕饲育面积,吴江市从梅堰镇试点开始,大面积推广多层拆卸式饲育平台,推动养蚕的标准化生产。这种蚕台全部采用方形钢管制作,通过楔形插接槽组合而成。一般长6米,每2米一档,共有三档;宽1.2米;高度设三层,每层分别离地面10厘米、85厘米、145厘米。这种框架结构上同样可置芦帘、竹片、木板等,形成平整的表面备用。是年,全市推广应用450套。2004年,通过苏州市支农项目的投入,市蚕桑技术指导站在平望镇三官桥、龙南、秋泽村为206户蚕农,475张蚕种推广多层平台蚕架400套,累计推广850套。2005年,推广1650套。此种蚕台适于规模化养蚕,一直沿用至今。

(五)小蚕饲育箱

1983年春,铜罗乡蚕桑指导组为适应联产承包后分户饲养的新情况,根据炕床的原理,参照烘茧灶的结构,首创小蚕饲育箱。1985年,七都乡吴溇、薛埠村,震泽乡红星村,庙港乡更楼港村,铜罗乡罗北村等地实施小蚕饲育箱饲养小蚕,全县共建小蚕饲育箱1128只,饲养蚕种3049张。至2012年,吴江地区家庭育蚕多采用小蚕饲育箱饲养小蚕。


 

>